OB视讯父母自身能量的高低决定了他看到一个什么模样的孩子
OB视讯低能量的父母,总在消耗孩子,让孩子自卑颓丧;而高能量的父母,一直在为孩子充电,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。
最近我可算体验到被人‘秒杀’的感觉了,我儿子最近交了一个好朋友荣荣,隔三差五就去对方家玩,每次回来都跟我说荣荣妈有多好:
荣荣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,荣荣妈说的第一句话一定是‘没受伤吧’,而我只会骂‘闯祸精’;
荣荣小测验得了满分,荣荣妈一定会夸他努力、认真,而我只会说‘一次满分有啥用’;
看了这位妈妈的留言,我一下子想到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·霍金斯的“能量层级”理论。
而能量层级高的父母,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鼓励和帮助。
好朋友过生日,请了班级前十名的孩子,却没有请男孩,只因朋友的妈妈不让自家孩子跟成绩不好的同学玩……
有多年咨询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刘亮也发现,很多孩子厌学,都是因为缺少正面反馈。
为此,他给一个厌学男孩的父母布置了两项作业:一要写出儿子过去做过的20件成功的事;二要记录这段时间儿子身上好的变化。
作为父母,我们无法控制孩子在学校里会遇到什么,但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态。
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懒惰,而是需要帮助时,亲子间才能架起一座名为沟通的桥梁,改变也会悄然发生。
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OB视讯,女儿选白色,妈妈说“不爱干净还穿白的”;女儿选黑色OB视讯,妈妈又说“黑色不适合你,年轻要穿鲜亮的衣服”。
最后,女儿唯唯诺诺选了妈妈喜欢的粉色,妈妈却指责她:“一点主见都没有。”
所以无论孩子的回答是什么,都会下意识地否定孩子的想法、判断,然后按照自己的决定来。
而从这样的家庭里走出的孩子,一定不会盲目跟风,而是时刻保有独立的判断力,将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但这样的教育方式,很多时候不仅无效,还会起反作用,让孩子更加叛逆、糟糕,最后彻底沦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人。
“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‘温柔的手’在引导他前进,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。
一位单亲妈妈跟青春期的孩子关系很紧张,妈妈指责孩子不学习,就知道玩游戏;孩子则痛恨妈妈的管教。
但因为换了一种解读方式,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的母子俩,第一次学会了好好沟通。
孩子的行为是“木”,心理状态是“林”,很多时候,我们只见树木,却不见森林。
面对孩子的坏情绪,许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在发脾气,觉得孩子无理取闹,但却忽略了孩子隐藏的心理状态。
有个小男孩过生日,妈妈送了他一件礼物,可男孩拿到后却大发雷霆:“你为什么送我这个?你心里根本没有我!”
看到了孩子隐藏在愤怒背后的委屈后,妈妈温柔地对男孩说:“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,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。我非常爱你,绝不愿意伤害你。”
的确,当孩子情绪失控时,父母不但不能上前教训,反而要试着理解孩子,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李康教授团队发现,2岁时,30%的儿童会说谎;3岁时,这一数字达到50%;等到了4岁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。
相信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焦虑、愤怒,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不说实话,长大以后肯定会骗人,品行不端。
如果孩子认定,自己一旦说了实话就会遭到否定、批评或惩罚,那么渐渐地,他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,用谎言来保护自己。
只有当父母看到“大话精”背后那个瑟瑟发抖、不知所措的可怜孩子,不去轻易指责孩子。
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平等沟通,了解他们说谎的动机,孩子才能改掉这一坏毛病。
高能量的父母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,允许他真实地表达自己,直面自己的错误。
“每次跟孩子说些什么,你说一句吧,孩子就顶一句,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,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带着刺儿,听得人气不打一处来。”
那些在家里经常跟爸妈“顶嘴”的孩子,往往能更加轻松地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,能更好地应对压力,未来在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。
“我理解你的感受,但不喜欢你的语气,如果想要说服我,你需要换一种口吻。” “现在我们都在气头上,等彼此都冷静一点再坐下来谈谈好吗?”
明明半小时就能做完的功课,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能磨蹭到半夜,一会儿抠抠手、挠挠头,一会儿摆弄一下铅笔、折腾一下橡皮。
很多父母看到这一幕,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,觉得孩子没有自觉性,不知道上进。
可实际上,不少孩子写作业磨蹭,并不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气,而是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,他们的专注力本就不如大人。
倒不如帮孩子拆解学习任务,每完成一项就休息十分钟,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;
“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,就是没希望了,其实如果做到慢养,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。”
稍微发现孩子有沉迷的苗头,就觉得孩子马上要废了,一边严防死守,断网、没收手机、安装监控;一边谴责、说教,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。
“我一直觉得,让孩子在不同阶段尝试不同东西,从小健康、品德好、独立,我认为这些东西比死读书更重要。”
看见孩子的需求,站在孩子身边,用现实中的爱和陪伴滋养孩子,他们才会得到满足,主动做出改变。
平日里,多鼓励孩子,认可孩子,表扬孩子,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,同时,看见孩子种种问题背后的委屈、痛苦和挣扎。
*本文系男孩派原创,我家有男孩,成长交流平台,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。